2022年需求端表现低迷,随着美联储加息逐步放缓、国内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加快落地见效,2023年国内外需求有望整体复苏。
当下,优质龙头公司与民营油气公司的扩张与产业链延伸在继续,优秀企业持续扩张,资本开支稳定增长。2022 年以来,东方盛虹、万华化学、恒力石化在建工程增加明显,荣盛石化完成较大规模的在建工程向固定资产转化。优秀龙头企业不仅在原有主营业务上持续扩产,同时保持着偏高或者持续上升的研发支出占比,为其寻求新的发展领域,在新材料相关领域进行布局提供技术储备和支持,具备较高的成长性,同时,在海外化工产业向国内转移的趋势下,国内龙头企业有望受益。
疫后复苏来临,大炼化有望开启修复阶段
炼化一体化产品丰富,赋能下游新材料产业链持续延伸。石油炼化是以原油作为主要原料,通过炼制、裂解等方 式获得成品油和石油化工品的过程。当前各大民营炼化企业通过大炼化一体化部署,将炼油厂与化工厂统筹规划, 产出丰富多样的化工原料。在石油化工原料中,乙烯是石油化工行业三大合成材料的基础原料,由乙烯装置生产 的乙烯、丙烯、丁二烯、乙炔、苯、甲苯、二甲苯是下游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合成材料的基础原 料。伴随技术革新和产业链的发展,以石油化工原料生产的新材料产品开始逐渐发力,进一步延伸了石化下游的 产业链布局,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属性,其中较为典型的包括以聚碳酸酯、尼龙 66、聚甲醛为代表的工程塑料; 以聚苯乙烯、ABS 为代表的高性能树脂材料;以 PBAT/PBS 为代表的可降解塑料产品;以 EVA、POE、锂电隔膜为 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品等。
2022 年以来,一季度荣盛石化和桐昆股份等共同投资的浙石化二期 2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二期项目投产,中 石化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改扩建项目投产;四季度东方盛虹 16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开车,此外,广东石化 2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进入投料开工试生产阶段,海南炼化改扩建项目乙烯装置完成中交。按照“十三五” 对大炼化项目的审批和实际建设情况,2023 年及以后还有 1 亿吨/年左右的大炼化产能在建或规划中,十四五将 迎来投产高峰。
“降油增化”成炼厂主流趋势,推动炼化产业链持续延伸。根据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给出的“十四五”石油化 工行业规划指南,十四五期间,中国将持续推动炼油企业“降油增化”,并且将炼油厂分为大、中、小三类,分 别研判了其向下游发展化工产业的能力。对于条件齐备的大型炼厂和中型炼厂,可以向“特色炼油+特色化工” 的精细一体化模式发展。对于具有优化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炼厂改扩建配置规模化的乙烯和芳烃装置,向稀缺 性较高的化工品范畴发展。对于炼油规模小于 500 万吨/年的小型炼厂,基本不具备向下游发展精细化工的能力, 应当推动对小型炼厂的产能整合和产能置换,并建设具有规模优势的炼化一体化装置。
在“降油增化”方面,以荣盛石化为例,公司依托旗下浙石化大炼化产能,着力发展高附加值高端聚烯烃、工程 塑料、电池电解液、尼龙和可降解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的“降油增化”战略。在发展“特色炼油+特色化工”方 面,以中石油为例,其自主研发的单反应器柴油加氢裂化技术应用,能够实现产品液体收率 99%以上,新增石脑 油 13%以上,另外,中石油还重点开展了纳米化功能化新材料开发、高效低耗催化剂清洁生产等技术研究。炼化 企业依托大炼化平台,有效发挥化石能源资源属性,持续探索清洁原料、化工品、高端新材料、特色油品等产品 的生产,有效支撑了炼化企业降本增效。在小型炼厂的产能淘汰整合方面,以山东裕龙岛炼化一体化装置为例, 山东省关停 13 家“小炼油”产能,同时组织 10 家地炼企业签订产能整合转移协议,推动 2790 万吨炼油产能整 合转移。通过收购整合省内中小型地炼企业的炼油指标,置换出炼化一体化项目产能,一方面是获得了大炼化的 稀缺指标,另一方面是将原本没有深加工和精细化工能力的中小型炼厂产能置换出为可以大体量生产精细化工 品的产能,在不增加本省炼油负担的情况下做到产业链价值延伸,符合“十四五”国家对于石油化工行业的规划 思路。这也将是未来五年中石油化工行业关于大炼化项目新批新建的参考对象和重要方向。
我们认为,“十四五”石油化工行业规划的重点在于淘汰小产能,整合炼油指标,建设流程更长、开工率更高、 产品更加多样化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提升中国石油化工生产的效率,减少生产环节对油品的浪费,做到对资源 “吃干榨尽”。按照设计时间对大炼化装置成品油和化工品收率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设计时间较早的项目成品油 收率远高于设计时间较晚的项目。 2019 年投产的 3 个民营大炼化项目根据可研设计方案测算的成品油收率均高于 35%,最高的恒力大连项目在 50% 左右。主要是因为这些项目规划在“十三五”初期,当时的主要目标是响应供给侧改革,建设大规模的先进产能 集合项目。随着国家政策方向的发展和实际运营过程中不断发掘出来的下游化工品的精细化和差异化的价值,东 方盛虹对其装置配套按照“降油增化”的目标进行了改良,随后设计的山东裕龙岛项目更是将成品油收率降至 12.49%,是目前设计方案中最大程度压降成品油产出的项目。
从政策端导向和实际炼厂的发展规划来看,炼厂采取“降油增化”的战略发展一方面顺应了当前持续加码的碳排 政策,同时也加速了落后产能出清和产业链整合,推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降油增化”政策能 够充分利用炼化企业丰富的大宗化工原料,积极拓展下游产业链深加工,促进下游新材料、精细化工产品多元化 发展,增强产品高附加值属性和产业链竞争优势。
民营四大炼化成聚酯绝对“头部”
聚酯行业的上游是石化。石化产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强度大,产业关联度高。
2015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提出我国将建设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包括浙江宁波、大连长兴岛、江苏连云港基地等。2018年7月,我国通过了《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要求安全、环保优先,并支持民营和外资企业独资或控股投资,促进产业升级。
受益于政策利好,我国聚酯龙头企业近年来掀起了一股“向上游延伸”的热潮,纷纷投资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从2019年至今,我国迎来了一轮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投产周期。
恒力集团率先实现了向炼化环节的产业链延伸,完成了“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全产业链布局。2017年,恒力(大连长兴岛)产业园启动了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该项目于2019年5月实现全面投产,成为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中首个建成投产的重大项目。
恒力石化表示,公司炼化板块在工艺技术、产业协同等方面优势突出,具有高品质、低成本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位于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建成了4000万吨/年炼油、800万吨/年PX、280万吨/年乙烯的总规模。
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是该炼化项目的控股股东,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该炼化项目的参股股东。2020年1月,浙石化炼化项目(一期)投产,实现稳定满负荷运行;2022年年初,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该项目是荣盛石化坚持贯彻“纵横十字双向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是全球单体规模领先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并且在对应的石化产品中配置了较多的化工产品,为下游精细化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项目已成为全球最大的PX生产基地。浙石化还是国内首家获得出口权的民营炼化企业,率先打开了东南亚市场的销售窗口。
荣盛石化董秘全卫英此前在投资者平台还透露,浙石化三期项目正在规划中。
作为新年献礼,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也于2022年12月28日在江苏连云港徐圩新区宣布全面建成投产。该项目是我国《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重点支持推进项目、江苏省重大产业项目,也是连云港打造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的“一号工程”,因此一直备受关注。项目总投资约677亿元,年加工原油能力1600万吨。项目拥有国内超大直径塔器、单体极重固定床反应器、超大规模常减压蒸馏装置、裂解炉等领先的装置。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型聚酯企业还把投资炼化项目的步伐迈向了海外。
恒逸文莱炼化项目是“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之一,一期工程已于2019年11月全面投产。目前,恒逸石化的原油加工设计产能为800万吨/年。该项目依托中国—文莱区位竞争优势,深挖东南亚炼化市场潜力,自投产以来实现了持续稳定运营。后续,恒逸文莱炼化项目二期还将建设1400万吨/年的原油加工产能、150万吨/年乙烯和200万吨/年PX产能。
桐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也宣布,要把握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的机遇,携手总部同处于浙江桐乡的新凤鸣集团,在印度尼西亚投资建设炼化项目。项目建成后,PX等石化产品将会从印尼市场被运到广西钦州市。
《中国纺织报》记者了解到,钦州市近年来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主要枢纽的优势,逐渐形成了以中国石油、恒逸集团、桐昆控股集团等为龙头的石化产业集群,并与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在化工、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初步建立了跨境产业链合作。
此外,2022年国内还有一批PX项目投产,比如福建联合石化和九江石化合计约有105万吨PX投产,广东石化260万吨装置近期投产。2022年全年,我国PX的产能增幅约为27%。
一名浙江聚酯企业的工程师表示,大型聚酯企业这几年着力构建“原油—芳烃和烯烃—PTA和MEG—聚酯—纺丝”纵深一体化发展模式,不断实现高质高效的生产,规模化成本优势和产业链协同优势持续增强,规模也不断扩张,实力不断增强。同时,随着一批老旧中小产能逐步退出市场,“头部”企业的综合性优势愈加凸显,聚酯市场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高端化工新材料需求激增 民营大炼化企业“危”“机”并存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随着产品结构向下游高附加值方向深度转型,民营大炼化企业的估值也将得到显著提升。国金证券研报显示,当前,民营大炼化板块由于主营业务仍集中于原油—PX(对二甲苯)—PTA(精对苯二甲酸)—POY(化纤长丝)及大宗化工品产业链,其静态市盈率倍数基本为 6~13 倍。而伴随民营大炼化企业持续向下游产业链深加工项目布局,终端产品有望逐步从大宗化工品转为用于半导体/光伏/新能源等产业新材料。而新能源及光伏产业链相关行业及公司静态市盈率平均水平超过30倍,光学膜及 MLCC 离型膜平均市盈率超过20倍,锂电隔膜(湿法)行业受益于锂电池下游行业持续高增长,行业静态市盈率维持在90倍水平,市盈率倍数均显著高于民营炼化板块市盈率倍数。
国金证券认为,在此情境下,对于大炼化龙头企业潜在新材料产能或需要参考产品结构及产能分布调整行业可比公司,分部给予较为合理市盈率倍数。民营大炼化企业或将实现显著的估值跃升。
而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高端化工新材料的需求正在持续增长。根据平安研究发布的行业报告,2022年,化工新材料将迎来投资机遇,民营大炼化则凭借其先进的产能,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宋艳萍向记者表示,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战略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对新材料提出全方位需求。新能源、5G技术、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智能电网、3D打印等新兴产业较快的发展,都将带动高端化工新材料需求持续增长。
此外,近期刚刚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及“一带一路”的潜在增量市场等,也将带动高端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民营大炼化企业正面着新能源、新材料的一片广阔蓝海。
需求体量的提升、贸易壁垒的降低,除了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也带来了切实的竞争升级。恒力石化负责人谈到,在转型过程中,民营大炼化企业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严重、高端化短缺的结构不平衡问题。“这些虽然是挑战,但同样也是机遇,民营炼化企业可以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的突破,在下游产品差异化、高端化、精细化、高附加值化等方面下功夫,寻求新的发展高地。”该负责人对未来的竞争报以积极应对态度。
宋艳萍也关注到竞争的问题。“外资正全面进入中国,布局发展新材料,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宋艳萍谈到,外资企业将产品生产迁入中国后,可以消除高额的关税影响、规避外汇风险,以及节省运费支出,提高了外资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外企可以运用其研发能力与技术优势,贴合下游市场的需求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研发与生产。随着RCEP协议正式生效,加上我国正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这种来自外企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企业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另外,技术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尽管近年我国在尼龙新材料、聚碳、PMMA、聚氨酯用异氰酸酯、有机氟材料、聚酰亚胺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相继取得突破,但很多化工新材料产品的高端型号还不能掌握,还存在一些卡脖子技术。宋艳萍告诉记者,一些新材料生产的关键技术难以突破,如尼龙单体己二睛技术被跨国公司垄断,生产可降解材料的乳酸、丁二酸等生产技术尚未完全攻克。而由于世界大变局中,技术在大国博弈中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西方国家对我国高新技术长期封锁压制不会改变,我国对这些新材料高端技术的引进难度也比较大。这将会制约民营大炼化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文章来源: 未来智库,中国石油和化工,化纤邦
原文链接: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522067.html
来源:贤集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